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似水流年

人生有度方坦然。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总有一种声音,让人想起从前,总有一份记忆,徘徊在心的边缘,总有一种守侯,即使脚步渐行渐远。 流水涓涓,仿佛从不曾离去,在我们生命的故事中,细数着流年……

读书的境界  

2012-05-05 11:46:17|  分类: 【文化长廊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读书的境界【组图】 - 石庆 - 石庆的博客

 

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,文化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。以学术而论,先秦子学、两汉经学、魏晋玄学、隋唐佛学、宋明理学、清代朴学、近代新学,此起彼伏,相承不辍;以文学而言,由诗经、楚辞、诸子散文发其端,汉赋、魏晋诗文、唐诗宋词元曲、明清小说续其绪,高峰迭起,波澜壮阔。而一代代延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弥久不衰的传统,就是读书。  

 

历史上,对读书,我们有读《易》“韦编三绝”的先贤孔子,有“头悬梁”的孙敬和“锥刺股”的苏秦,有凿壁借光的匡衡,有映雪读书的孙康,有借萤光读书的车胤……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,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。 

    

二十几年前,读苏轼写的《答王庠书》中关于读书的论述,感慨颇深,大意是:读书实无捷径可谈,要强力积学数年,自有可得之道。看来读书没有捷径,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是需要不断坚持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,读书是要扎扎实实、锲而不舍地下工夫的。

    

对这种苦思冥想的读书法,古人一直是这样提倡的。朱熹就不断提醒人们:做学问读书,一定要耐住性子仔仔细细理会书中的内容,千万不可粗心大意。他还说,没有明白书中的道理时,就好像有很多层东西包裹着,无缘相见,一定要今天去一层,又见得另一层,明天去了一层,又见得另一层。将皮全去掉,才能看见肉;将肉全去掉,才能看见骨头;将骨头敲破了,才能看见骨髓。这种层层深入,有一种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的效果。

 

读书的境界【组图】 - 石庆 - 石庆的博客

 

  但有几个人能读到骨髓呢?我们就不难在历史上读到一些读死书的迂腐文人,比如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,全部落榜,直到72岁。他为了“学而优则仕”的科举而读书的执著,留下的只是人们的叹息;而不为功利读书而留下的《聊斋志异》,却成就了他的千古名声。

    

 我最喜欢的倒是陶渊明的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的境界。“北窗下卧,遇凉风暂至,自谓是羲皇上人”,是何等快意!

   

 老子曾言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老子主张的是不要被学问的外表所蒙蔽,只注重外在的东西,而是应该体悟到学问内在的规律对人生的意义,用有用的规律指导行为,才能达到“无为无不为”的境地。老子对读书的认知是大智慧。

    

也许我们从书中终生读不出“黄金屋”,读不出“颜如玉”,但读书是自我完善的过程。读书是聆听智者的独白,读书是与心灵契合者的对话,读书是打开心灵世界的钥匙,这还是有道理的。我们会在书中读出豁达,读出乐观,读出智慧,读出真,读出善,读出高山流水,读出会心一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读书逐渐让我们心灵澄澈,领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。

 

读书的境界【组图】 - 石庆 - 石庆的博客

 

原载《光明日报》201253日 文字:郭宗忠 图片:网络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